稀土产业发展要强化战略思维、加强环境保护、深化科技创新,加快推进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式发展老路,必须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着力把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鉴于稀土开采矿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有机质含量低、重金属等污染物超标等问题突出,开展稀土矿区环境风险管控与修复势在必行。
城市环境究所朱永官院士团队与汪印研究团队已经形成土壤修复及生物炭修复材料相关专利近10项,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0篇。依托“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联合环境修复企业在全国建设矿山修复或土壤修复示范项目超10项。研究团队初步建立稀土矿区环境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体系,通过稀土矿区污染迁移扩散与预测研究,研发出稀土矿区污染物源头管控、原位阻隔与稳定化的成套工程技术、材料与装备,建立稀土矿区生态环境监测与风险管控智慧平台,形成稀土矿区环境污染源控制-过程阻断-协同修复集成技术方案与治理模式。
我国是世界上稀土资源储量最大的国家,占世界储量的80%,每年稀土行业产生的尾矿量达数千万吨,污染物超过国家标准10几倍;稀土尾矿土壤质量遭到严重的破坏,尾砂地的生态修复已刻不容缓。以江西省为例,批准废弃稀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10个,资金6.5亿元,治理面积16.77平方公里;特别是2017年,赣州入围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并获得中央基础奖补资金20亿元,涉及废弃稀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2.86亿元,治理废弃稀土矿山面积9.61平方公里。因此,稀土矿区环境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应用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